登革热病毒怎么预防(登革热病毒怎么来的)

夏秋季常见传染病——登革热

登革热病毒怎么预防(登革热病毒怎么来的)

国家卫计委9日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,截至10月8日,全国报告登革热病例27219例,死亡6人。自9月28日,广东已连续11天感染病例数过千例。未来一两个月登革热疫情将上升。

接到一位好友十万火急的来电:“十一带宝宝回了广州老家,期间宝宝被蚊子咬了个大红包,现在回上海才几天,就莫名发热了,该不会是登革热吧!我现在准备带他去儿童医院,又担心门急诊也有登革热病人,我们戴口罩能预防吗......”

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登革热吧。

何为登革热

登革热(dengue fever,DF)是登革病毒引起的,蚊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。登革热是自限性疾病,无并发症患者的病程约为10天,通常预后良好,死亡病例多为重型。

登革热的传染源

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本病主要传染源。患者在发病第1天至发病第5天内传染性最强,少数患者在热退后3天还可从血液中分离到病毒。

此外蝙蝠、猴、鸟类和狗等动物体可为登革病毒的自然宿主,也可能成为本病的传染源。

登革热的传播途径

伊蚊是传播登革病毒的主要蚊种,主要为埃及伊蚊,其次为白纹伊蚊。

登革病毒主要通过伊蚊叮咬在患者、隐性感染者和正常人之间传播。所以,“戴口罩”外出不能预防登革热,除非你把整个身体罩在蚊帐里。

登革热的易感人群

各年龄段人群普遍易感,以青壮年发病居多。

感染后,对同型病毒有1-4年的免疫力,对异型病毒仅有短暂的免疫力。

登革热的流行规律

登革热主要分布于全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,多发生于气温高、雨量多的季节。常呈地方性流行,全球范围3-5年大流行一次。在东南亚一直呈地方性流行。我国主要在广东、广西、海南、香港、澳门、台湾等地流行,广东、广西多发生在5-11月份,海南多发生在3-12月份。

随着全球气候变暖,蚊子活动季节延长、活动区域扩大,病毒在蚊子体内增殖活跃毒力增强,同时随着交通发达人口大量流动,造成这一疾病流行范围扩大。

登革热的预防措施

1、切段传播途径:

防蚊、灭蚊是预防登革热的主要措施。灭蚊主要内容为清除蚊虫孳生地,翻盆倒罐、填平洼地、疏通沟渠等。防蚊详细请参考《夏日三防》(阅读原文可链接到该文章)一文中的防蚊部分。

对可疑患者和患者进行医学观察。可疑患者和患者应该被隔离在有纱窗、纱门的病室内,至少隔离至完全退热。

2、保护易感人群:

饮食均衡,劳逸结合,适当锻炼等。

3、免疫防护:

疫苗尚在研究试验阶段,暂未推广。

登革热的临床表现

被携带登革病毒的蚊虫(伊蚊)叮咬后,并不会马上发病,而是会经历一段没有症状的潜伏期。登革热的潜伏期为2-15天,平均5-7天。

1、发热:起病急骤,体温迅速达39℃以上,一般持续5-7天,热型不规则。儿童起病较缓,热度也较低。

2、全身疼痛:头痛、眼眶痛,全身的肌肉、骨骼和关节疼痛,因此整个人感觉极度疲乏。

3、消化道症状:可有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食欲差、腹泻和便秘等。

4、皮疹:典型的皮疹常在病程的第2-5天出现,为红色的斑疹或斑丘疹,初见于掌心、脚底或腹部,逐渐发展到颈部和四肢,皮疹可融合,中间有少量正常皮肤,一般与体温同时消退。

登革热病毒怎么预防(登革热病毒怎么来的)

5、淋巴结肿大:颈部、颌下、耳后、腋窝、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伴轻触痛。

6、出血:约半数患者可出现不同部位、不同程度的出血。较常见的是牙龈出血、结膜充血、皮肤出血、鼻出血,较少见严重的呕血、便血、咯血、血尿、阴道出血,甚至颅内出血等。

7、其他:可有肝脏肿大,少数有黄疸。

(没有并发症的)登革热的护理和治疗

登革热是病毒感染,是自限性疾病,没有特效药物,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。

1、一般护理:

急性期卧床休息,流质或半流质饮食,注意口腔和皮肤清洁,保持大便通畅。防蚊隔离直至完全退热。

2、对症治疗:

退热:通常用物理降温,慎用退热药物。

补液:以口服补液为主,非必要时不使用静脉补液,以免诱发脑水肿。

微博、微信或微访谈,都只是给大家补充一些医院以外的养护知识,不能代替医院就诊,在此提醒家长,如果无法自行处理或对宝宝的病情拿捏不准,请及时就医!

【版权声明】本公众号所有文章,皆为原创,任何媒体使用,请务必私信联系新浪微博:@虾米妈咪的微博。没有取得授权而刊登的任何媒体,我们将追究其法律责任。

【虾米妈咪】儿科医生,知名公益科普作者。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,儿童保健硕士。先后学习工作于上海市环境与儿童健康重点实验室、上海市儿童医院、上海市儿童保健所。新浪微博上最受家长信赖的儿科医生妈妈(新浪微博:@虾米妈咪的微博),搜狐医疗类行业最佳自媒体人(搜狐自媒体:儿科医生虾米妈咪)。